资料来源:泉州网络
吕长林在夏草浦冶铁遗址例行巡逻,帮助考古队做力所能及的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台海网6月3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与生铁冶炼并存的冶铁遗址、国际上首次发现独特板结层现象……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考古阶段性成果振奋人心,为之欢欣鼓舞的还有遗址所在地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的余氏后人们。年轻的村民余庄林住进遗址旁的活动房,挑起文物保护重担,夜以继日地守护着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很难想象,在此之前,余庄林是一名终日奔波在路上的司机。
北大考古队驻村 解开余氏祖厝朝向谜
五阆山西南麓下,余姓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青山绿水环抱的青洋村。2019年10月,随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队入驻村里发掘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小村庄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据史料记载,村里曾有宋代冶铁场,但碍于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老祖宗到底是如何冶炼的。考古队的研究,解答了大家的疑问。不过,最让4000多名村民津津乐道的是,考古队帮他们揭开了困扰许久的余氏祖厝朝向之谜。
原来,在冶铁遗址的西北处,余氏祖先迁徙至此,曾建造了名为“谏草堂”的祖堂。时光飞逝,不知何年何月,谏草堂被掩埋进了现代开矿堆砌的渣土之下。此后,余氏祖厝所在谷底被洪水携带的淤泥、碎石填满,下草埔冶铁遗址东部逐渐积水,形成水田。在余氏后人的记忆里,祖厝朝向愈来愈模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沈睿文来到青洋村后,根据《地理新书》关于五音大利向的记载,结合地形等因素,作出推测“应是朝向五阆山方向”。在余氏祖厝遗址上向下挖掘七八米深后,露出的房屋墙基果然验证了沈睿文的判断。
村民们奔走相告,消息很快传开,许多在外务工的余氏后代回到村里,也希望为遗址保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余庄林就是其中一员。
耳濡目染得真传 扎根考古现场护文物
当过司机的余庄林,开车经验丰富,对山村地形、道路十分熟悉,因此被聘请为考古队的专职司机,在考古队发掘工作期间,负责接送考古队员往来于山下的驻地和山上的考古发掘区。
考古队的辛苦,没有人比余庄林更清楚。每天清晨6点多起床,7点早餐,7点半抵达下草埔冶铁遗址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返回驻地还要集中开会,交流分析当天的考古发现,常常熬至次日凌晨一两点,睡眠时间仅有四五个小时。
考古队员奋战在前,余氏村民十分敬重,积极配合田野工作的开展,参与到除草、搬运等事务中。在考古队的发掘过程中,余庄林耳濡目染,习得些许考古专业知识,并逐渐对下草埔冶铁遗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讲起遗址故事来头头是道。考古发掘工作告一段落后,下草埔冶铁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利用成为首要之事,余庄林主动承担起文物保护员的工作,开始常驻在遗址旁边的活动工棚里。在安溪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对下草埔冶铁遗址及周边的矿洞、碳炉进行巡查,就连除夕夜也不曾脱岗。
每逢下雨天是余庄林最为忙碌的时刻。“考古探方内部不能积水,遇到下雨必须抓紧时间抽水。”余庄林说,老祖宗为冶铁手工业作出巨大贡献,让余氏后辈们深感自豪、心存敬畏,保护好祖先的“遗产”,既是他的责任所在,也让人生更加精彩。(记者 陈林森)
1.《先祖遗产,干货看这篇!安溪青阳余庄林:守护祖先“遗产”人生更加精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先祖遗产,干货看这篇!安溪青阳余庄林:守护祖先“遗产”人生更加精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cxvn.com/gl/djyxgl/15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