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的这位西藏汉子叫丹争田杰,是西藏当代民间少壮界响当当的中年才俊,被称为“魔王”。
他的收藏范围是西藏古代马具。为什么他对马具情有独钟呢?我们来看一下马对于藏族人的意义吧!摄影/颜道靖
马,是藏族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和娱乐工具,也是他们的亲密伙伴。因其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广泛而对藏文藏语影响深刻。摄影/颜道靖
著名的《藏汉大词典》中有关马的词汇是很多的达170多例。这170多个词汇包涵马的颜色、性情、种类、器具、关于赛马、关于马的劳作特征、外形特征以及与马有关的地名、马及其有关的佛教用语等。摄影/颜道靖
在藏传佛教的祈祷仪轨中有一种仪式叫抛撒“龙大”,指一种将虎、狮、凤、龙之图像印在纸片的四角,驮着珍宝的吉祥宝马图印在纸中央的供山神品。藏语“龙大”之“龙”指“风”、指运气,“大”,也相当于发达、升运,“龙大”实指增加人的福运。“大”也有人认为指“马”,所以“龙大”在汉语中被直译为“风马”。摄影/颜道靖
藏语中常用“马”喻指“好人”,表明马在藏族人心中的特殊地位。摄影/颜道靖
藏族地区地域广博,交通运输工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马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最重要、最得宠的交通工具。旧时马有专门的驿站、马差、马仆。当时茶马互市,茶马古道中“马”是一个独特的风景。摄影/颜道靖
作为一名在马的角色如此重要的环境下长大的旦争达杰,又加上是骑士后裔,他自然是从小爱马如怡。在他十几岁时,老父亲就花大钱买了一匹当地赛马场上有名的枣红走马作为成年礼物送给了他。摄影/颜道靖
旦争达杰是康巴人,这个以外出闯荡为荣的康巴家族之子萌生了去拉萨的冲动。1997年夏季的一天,旦争达杰来到拉萨。看到年轻的房东夫妇每天早出晚归,他好奇。知道他们是去学英语。聪慧的旦争达杰便要跟着他们去学文化,到童嘎英语学校去听英语。摄影/颜道靖
巧了,他在学校里遇到一个玉树老乡,两个好朋友每人掏200元钱开始合伙做生意,从一个河南老人手里用400块钱购进一只雄鹰雕件,不到一会工夫卖出800块钱,噢,“原来做生意这么容易!”康巴人的性格是做事干脆。这时候,老父亲亲自缝制并托人捎来的两匹惟肖惟妙的毛毡马玩偶,又一次勾起了他的故乡回想和对出产在那里的天骏的美好记忆。摄影/颜道靖
慢慢地,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努力好学和付出很快有了回报,开始有条件走出国门寻宝。“为了寻找马鞍,我去过土耳其,去过阿联酋,去过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全世界哪个人的手里有最好的马鞍我都知道。所以我能以最合理的价位拿到最值当的东西。”摄影/颜道靖
铁鋄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因为金不附着在铁的表面,如果你用物理方法,比如像在铜、银等表面上用那种镏金的方法,他是不可以把金镏在铁上的,那么他只好用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叫“鋄”,这个“鋄”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撞击,它是事先要把纹饰刻出来做好,然后用极薄的金,高速地撞击让它这个金粘连在上头,因为金是比较柔软的,延展性非常好,在高速的撞击下,金会依附于铁器表面,所以这就是称为鋄金的一种古老工艺。摄影/颜道靖
鋄金由于材质的珍贵,往往是级别与财富的象征,而鋄银工艺更是明清铁器装饰的夺目光彩。鋄金银工艺除了铁鋄金,还包括铜鋄金、金鋄金、银鋄金等多种形式。流行的地域很宽广,旁及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了明清时期,在藏传佛教地区流行甚广,尤以铁鋄金工艺见长,类型涉及马具、兵器、佛教法器和日常用品等。摄影/颜道靖
但随着手工艺的发展,当运用更简单的方式可以制作同等甚至更高水平器物的时候,像铁鋄金这类复杂的工艺便渐渐被人遗忘,几近失传。所以现存于世的铁鋄金艺术品便尤为可贵。摄影/颜道靖
马背上长大的童年对他影响很大,他对马和马具的感情融入血液。“但是当时的问题是好东西都留不住,总是想卖出去换钱。”自从开始接触到铁籛金工艺马具,他好像突然开窍了。铁籛金工艺,藏语叫“瑟咋”。他说,籛金银工艺的“籛”或以“錽”字,又以“翦”字代替,即铁翦金、铁鋄金等,鋄(读wàn),意为马头上的装饰。摄影/颜道靖
比如摆放在达杰店铺里的这套马镫,龙口微张、怒目圆睁,仿佛霎时可腾空跃起、翱翔九天,生动形象,极具传世神韵,足见其使用者身份之尊贵。摄影/颜道靖
1.《古代马具看这里!这些西藏古代马具太漂亮,竟能让一个人付出一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古代马具看这里!这些西藏古代马具太漂亮,竟能让一个人付出一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cxvn.com/gl/djyxgl/170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