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品录材,品传,往事,舒适的人生。点击右上角的“兴趣”可以成为长期的学习伙伴。
Aug.
20
品录斋/李广国
甲骨文背景
甲骨文是殷、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简称也叫“龟甲文”、“卜辞”、“贞人文字”、“契文”、“殷契”等等。殷、周时期的人崇尚迷信,有关祭祀、征伐、疾病、田猎、气象、出入、年成等等,都要占卜,测试凶吉。卜后就在龟甲、牛押骨或鹿头骨上刻下卜辞或与占卜人有关的事宜,留存下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甲骨文。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 局部
甲骨文多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也有用朱色或墨写的,但是极少。这些文字是研究殷商历史的宝贵文献,也是我国目前所有能见到文字中,最早的文字资料。甲骨文形状、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或疏落错综,或紧密严整,或放逸娟秀,姿态纷呈。刻写的刀法也有方圆肥瘦的区别,随字而变,淳古可爱。
殷墟
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出很多甲骨。据我国甲骨文研究专家胡厚宣教授考证,这种甲骨从前多是被称为“龙骨”,当作药材使用。安阳小屯的甲骨大量出土后,王懿荣等人发现上面有文字,才对甲骨文进入初识阶段。以后刘鹗、罗振玉相继进行研究。后来又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山西赵坊堆村发现了一批周朝时期的甲骨文。
甲骨文
自一九二八年起官方开始对甲骨文进行发掘收集和系统研究。《甲骨文编》等著作相继问世,当时主要是从文字学角度进行研究。有1903年刘鹗《铁云藏龟》;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城书契考释》;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中国科学院编的《甲骨文合集》等等。近百年来,共发现甲骨约十六万片之多,国内存近十万片,散佚海外约六万片。现知单字总数约三千五百个左右,经考释已辨认出来的约有二千字。
甲骨全貌
近人董作宾将甲骨文的风格分作五期:(一)盘庚至武丁时期,以武丁时期为多,这一时期的刻字字大,气势磅傅;(二)祖庚、祖甲时期,此时字修长,书体工整凝重;(三)廪辛、康丁时期,书风颓废草率,常有错误;(四)文丁、武乙时期,贞文简略,书风粗犷而倚侧多姿;(五)帝乙、帝辛时期,契文规整严肃,一丝不苟,大字俊伟,小字秀整。近现代以来,有更多的人把甲骨文作为中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书法艺术进行研究和探讨。
甲骨文类型
甲骨文书法,根据遗存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刻型风格,具体表现为线条瘦硬挺直,弧转的地方都以直折为主,这是殷商第一期至第四期甲骨文的共同特点。二是复刻型风格,殷商甲骨文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的风格,线条总体表现较粗,起刀处有一段斜切、粗重,至收刀处渐尖细出锋,这是一种依照手写体墨迹笔画形态摹刻而成,因此,每一笔画都要经过反复镌刻才能表现出笔迹的粗细肥瘦以及用笔运动造成的特定的笔画形态。
甲骨文书家的书法风格也相应地表现为这两大基本类型。取法单刻型的有罗振玉、叶玉森、丁辅之、潘天寿、潘主兰、沙曼翁等等。取法复刻型甲骨文的很少,如董作宾等。单刻型甲骨文极具因材质坚硬而造成特有的、典型的甲骨文书法美学特征。而复刻型甲骨文因为反复镌刻,力求再现和保留手写体墨迹的笔画形态,模糊了自身的线性特征。
甲骨文书法
在第一类型书家中,同类相较,罗振玉、潘天寿的甲骨文书法力求浑厚,线条较为粗重,善用圆笔藏锋。对两人的风格再作比较,罗振玉甲骨文书法工稳严谨,如同正襟危坐的儒者,这与他学者生涯正相一致,而潘天寿的甲骨文书法则显得较为放纵,多意态,这与他作为一位大写意画家的审美观念有关。
叶玉森、丁辅之、潘主兰、沙曼翁的甲骨文书法,线条偏细,瘦硬出锋是他们的共同之处。而互相再作比较,前三者写得端正稳健,用笔冷静,多理性的把握,可以说是工写一派;沙曼翁的作品则更多地追求意态多变,用笔虚实敛纵节奏,尤其是用墨的枯湿浓淡变化,在一时间的激情灵感发挥中妙趣横生,使他的甲骨文书法独具特色,具有超出他人的艺术审美价值,可以把他看作是尚意一派。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局部
第二类的书家中的董作宾,是甲骨文研究专家“四堂”之一(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他对甲骨学的最大贡献是卜辞的断代研究,把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并指出各个时期卜辞的特点。他的甲骨文书法与其他甲骨文书家不同,独取甲骨文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的复刻型甲骨文书法风格,如有名的《宰丰骨》、《鹿头骨刻辞》等。他的书法字形、势态都把握得十分相像,但因为模写字形所固化,缺少书法艺术的运笔节奏感以及用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显得规整有余,但神韵不足。
甲骨文艺术风格
尽管由于骨片的大小和刻字的大小不一,章法布白错综,但都有均衡感,相较钟鼎盘彝之类的款识,更觉爽朗可爱。由于当时书写的工具多是刻刀和骨板,所以笔画细瘦,方圆相间,且方笔居多,字形长方而少抑扬顿挫。作圆形时,有如草书中的“游丝体”,回环婉转,卓然天成,字的结构也不定型,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繁简悬殊,异体字也比较多,保留了不少象形字的特点。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
— THE END —
声明:本素材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你的转发,我的10w+
1.《关于古老巨龙骨我想说从发现到兴盛,只用了100多年,带有文字的“龙骨”经历了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古老巨龙骨我想说从发现到兴盛,只用了100多年,带有文字的“龙骨”经历了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cxvn.com/gl/djyxgl/17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