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3354清朝的出发地。兴庆(今新宾)、圣经(今沈阳)是清帝心中的“龙兴之地”。

对故土辽宁,清王朝的重视与支持力度,不遗余力。

《大辽河》长卷描绘昔日辽河上也曾有“万里连烽燧,千帆接舳舻”的热闹景象

连年羹尧都倾羡的“盛京文凭”

当时,盛京的户口与学历,是享有“特权”的。在盛京读书,等于开启了直达帝都北京的直通车,意味着考生与帝国权力中枢的密切靠拢,意味着更快的升迁,意味着命运的转机。

康熙二年(1663 年),一场盛京奉天府乡试在北京举行,一位说着吴浓软语的南方年轻人进了考场,还荣膺奉天府解元(辽宁高考第一名),这便是在康熙朝收复台湾之役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福建总督、浙江人姚启圣。那么,地道绍兴人的姚启圣是怎么转入当时令人羡慕的盛京汉军镶红旗的呢?原来,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投降清军(一说是俘虏),他所在牛录(八旗的基本单位)的户口地就在辽东,他也就成了“盛京籍”。

更令人惊叹的是,姚举人连进士都没考,就从一名普通汉人成功晋升为福建总督,开启了非盛京籍进士担任大领导的先例,“盛京籍”的魅力不言而喻。

据记载,年羹尧,就是雍正朝大名鼎鼎的“年大将军”,也是因为当年弄到了一张“盛京户籍”,才有了日后的飞黄腾达。

年羹尧是安徽怀远人,《奉天通志》记载:“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三甲二百十八名奉天府汉军镶白旗人馆遇考作镶黄旗人”,若在安徽原籍考,照这个名次,年羹尧是肯定考不上的。

在清朝皇帝看来,只要是盛京的,就是自己人,是人才,就得重用!依此理念,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元年(1723年)的约80年间,全国60%以上的将军、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全部为“盛京籍”。

一时间,考生们奔走相告,使劲招数弄盛京户籍,“盛京籍”成为当时全国的最牛户籍,没有之一。

依托辽河漕运,沿岸的码头商埠兴旺起来,图为《大辽河》长卷(局部)

八面城乔家捐银十万两购军舰

实际上,在清朝中后期,清廷已经默许乃至半公开地开放东北了。当时,从辽北到辽南,生意兴隆的经贸重镇与那些出手阔绰的“辽宁商人”,即为明证。

如辽北地区的昌图八面城。1880年,中国晋商的杰出代表——山西乔家在八面城开设了“巨源益”烧锅。乔家以其独特的经营之道,把“巨源益”烧锅产的白酒广销东北,并销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此后又增设了当铺、油坊、百货店、金店、票号,从此,“巨源益”在昌图形成了垄断经济势力,打破了过去昌图工商业小本经营的模式,改变了八面城及昌图的原有工商业格局。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辽北地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是从“巨源益”起步,是从八面城镇开启的!

一位名叫杨志武的晋商因经营不善欠乔家白银六万五千两,本人无力偿还,上门向乔家磕头哭诉,乔家竟将其欠银一笔勾销,留下“磕一个头值六万五千两白银”的佳话。

鼎盛时期,乔家的资产有数千万白银之巨,相当于清廷几年的总收入。乔家曾捐银十万两为北洋水师购买一艘军舰。当时,乔家经营的工商业俨然是支持清廷经济命脉的巨柱之一。

庄河青堆子在清朝异常繁华

辽宁名镇富甲一方饮誉四方

清代的牛庄,曾是千帆竞发、商贾云集的东北地区第一大港!那时的牛庄河岸上,商铺林立,茶馆、饭店、赌场云集,号称三街、六区、三十六巷,交错纵横,呈现出有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华场景。

又如辽宁中南部的一系列重镇:腾鳌、牛庄、田庄台、青堆、没沟营(今营口)、皮口,其繁华程度不逊中原与江南。

清代的海城腾鳌镇,富甲一方,号称“关东康衢”,如今仍是海城经济第一镇,是临近钢都鞍山的现代化的卫星城。

清代的牛庄,曾是千帆竞发、商贾云集的东北地区第一大港。那时的牛庄河岸上,商铺林立,茶馆、饭店、赌场云集,号称三街、六区、三十六巷,交错纵横,呈现出有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华场景。每年正月初六店铺开市,鸣鞭放炮的纸屑铺满大街小巷,可达几寸厚。牛庄集市更是尽人皆知,北至黑龙江,南到关内各省,都有客商来此交易,车拉船载络绎不绝,是各种产品的集散地。由于地处沿河,河鱼颇多,一个早市可销售万斤以上,苇席是地方特产,每集可销售几千片。东北大豆聚牛庄,转运关内,是沿海诸省几十万商民船工的生命线。

入夜时分,远道而来的各地客商停船靠岸,牛庄的客店已远远挑起迎客的喜庆红灯。烧好的洗澡水,温烫的醇香白酒,喷香的熏肉、馅饼,歌舞升平、一应俱全,那是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

辽河内河航运的兴起,是田庄台近代商业繁华的渊源。辽河漕运始于三国时期,至明清时期进入发达繁盛阶段。由营口溯辽河北上,首经田庄台。据《奉天通志》记载,当时的田庄台堪称内河巨埠,由田庄台至三江口的“八百里河道,帆樯林立、往来如梭”。南起保灵宫、北至曹家湾子仅4公里沿河一线就有码头10余处。粮油花纱杂货码头有“天兴跳”“二官跳”;木材、煤炭码头在东河沿;木厂和一面街是蔬菜码头;“万金永”则是堆放芦苇、柴草的码头;官码头和蔡家屯则是摆渡行人的渡口码头。当时,进出田庄台码头的船类众多,除帆船、驳船外,还有往来于营口与田庄台的“小火轮”。在辽河自开河至封冻期间,有船往来多达两万艘!

这些船上行装载着粤、闽、浙、苏、鲁、川等省出产的绸缎、布匹、药材、茶叶、瓷器、漆器、竹器及日用杂品等,通过田庄台码头销往东北各地;下行时装载着东北平原出产的高粱、木材、大豆、皮毛。清代的田庄台是东北三省内河航运最大的通商口岸以及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那时,田庄台镇人口稠密,在方圆不到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然生活着1.6万人,人居面积不足5平方米,是当时东北地区人口最稠密的顶级集镇。

清宫“甲子万年”元宝式银火锅

在清代,青堆镇的繁荣在庄河地区首屈一指。在如今庄河地区的经济指标排行榜中,青堆镇也是数一数二的经济大镇,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在清代,青堆镇的各路商号账面上竟能流通1000万大洋!在几块大洋够贫苦家庭过一载的年月里,一个地区的村镇竟拥有1000万大洋的家底,那是什么概念?

清乾隆八年(1743年)青堆子正式开埠后,庄河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青堆兴、孤山浪,庄河不赶趟。意思是:丹东的大孤山民风开化、思想超前;而青堆子则经济发达、物阜民丰;至于庄河,较之孤山与青堆子,略逊一筹。

清代嘉庆年间,青堆子港口商贸非常繁荣,与烟台、上海、天津等地商船往来密切,可以说是富甲辽南。当时,镇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具相当规模,形成北街、东西街、鱼市街、官衙街四条商业街,彼时青堆子港吞来吐往,帆影幢幢;各街商铺林立,商旅如织;天后宫香火不绝如缕,善男信女不绝于门。

在辽宁,论内陆地区历史悠久的城市,以朝阳、辽阳为最,而在沿海一带,则非皮口莫属。考古学家论证,皮口镇的历史至少有 7000年之久,营口、大连的历史都没法跟皮口比,直到今天,辽南沿海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两句顺口溜:北有没沟营(营口),南有貔子窝(皮口);先有貔子窝,后有青泥洼(大连)。

雍正元年(1723年),皮口镇被正式开辟为商埠,距今近300年了。据《奉天通志》记载:“貔子窝往时为帆船第一码头,沿海一带及山东、朝鲜之商贾咸来互市,颇称繁盛。”交易的大宗商品为北方的粮豆、皮革、山货和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连港兴建以后,貔子窝开始大量地出口花生。据史料记载:貔子窝花生年出口量最低年份达 7000 吨,年收购量最低达万吨。因为貔子窝的花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英国万丰洋行和丹麦宝隆洋行等外国商户先后在貔子窝设厂收购,24家国内商户也在此设点收购花生。

清明黄江绸平金彩绣金龙棉袍

牛庄奏响东北近代先声

牛庄开埠,是东北近代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在牛庄,凭恃坚船利炮的西方列强于大清王朝的发迹之地打开了一个囤聚货物、倾销商品的突破口。却不料,这一完全利己的掠夺行动竟消融了大清闭关锁国的百年坚冰,并悄然催化了近代东北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而这恰恰是西方商业文明在东北大地发芽生根的启蒙伊始。牛庄——营口,这两个带有典型辽河印记的地方,阴差阳错地成为东北由古代步入近代的试验场。

1861年牛庄正式开埠,不久,其址又改为辽河下游的没沟营(今营口),直到后来被旅顺、大连取代。营口开埠前,辽宁地区就有奉天(今沈阳)、新民屯、锦州府、铁岭、海城、牛庄、辽阳等城镇。营口开埠后,使辽宁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辽宁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城市因现代化交通的兴起,工矿业的发展和自开商埠等原因,逐步向近代城市迈进。

营口取代牛庄开埠后,英国率先于1861年6月11日在营口设立领事馆。继英国之后,法国、德国、瑞典、荷兰,再后是日本、美国、俄国等均先后挤入营口设领事馆。接着各国洋行也纷纷开业,把资本的“触角”伸入辽沈大地,使该地区的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联系起来。

1861年的营口开埠,促动了辽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并带动了辽河流域的经济提速、文化转型和社会进步,加速了该地区的近代化进程,进而推动了19世纪后半期辽河沿岸及其临近地带一批小城镇的兴起。由于商业性运输的丰厚回报,辽河沿岸纷纷建立港口、码头,形成了沿辽河而发展的带状城市群。到20世纪20年代,辽宁已有15—25 万人口的城市1个(奉天),5—10万人口城市5个(安东、锦州、大连、辽阳州、牛庄),2.5—5万人口城市5个(复州、开平、辽阳、新民、铁岭)。

今日辽宁

1.《清代辽宁什么样?商贾云集,富甲一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清代辽宁什么样?商贾云集,富甲一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cxvn.com/gl/djyxgl/18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