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空军在20世纪最大的随笔是从1992年开始引进俄罗斯生产的苏-27SK/UBK战斗机,中国空军在获得苏-27战斗机后获得了至宝,这种中国第三代中型战斗机比中国空军本身的歼-8II战斗机领先一代,安装的中央中程空对空导弹是中国空军装备落后的。中国空军一度认为,在获得苏-27战斗机后,可以改变中国空军多年来的“弱”状况,可以改变海峡上空的军事平衡,空军副指挥官林浩一次购买200架,作为中国空军的核心装备,装备了最精锐的空3师9团,也就是今天最早的隐身战斗机。

一:苏-27SK/UBK战斗机的麻烦

这种幻想在1996年和美军的对抗中很快破灭了,据美军报道4架苏-27战斗机在台海上空被2架F-14战斗机跟踪而一无所知,中国空军发现技术标准只有苏联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的苏-27战斗机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大,虽然飞行性能不错,在冷战期间可能战斗力强悍,但航电显得过于陈旧,飞机性能优势很难在体系对抗中发挥,由于中国空军与苏联空军作战体系的差异,苏系列战斗机与中国几十年的米格系列装备技术也有差异,旧的飞行观念和培训思路难以适应,在米格式超音速歼击机上飞了上千小时的中国飞行员在改装训练时漏洞百出,导致中国航空兵很长时间里都无法将苏-27战斗机融入已有装备体系,一度将以制空为主的苏-27战斗机拿去对地打火箭弹。

苏-27战斗机后勤维护和保障也存在不少难题,飞行需要3小时准备时间,各种检测项目二十多个,第一次起飞要进行暖机,第一次着陆之后还需要30分钟进行飞行参数转录,中国空军处于第二代、第三代战斗机混装时代,第三代战斗机的后勤补给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弹药和油料制式太多,其中各种航空补给零件达到15000多个,航空燃油多达150多种,给后勤维修增添了莫大的困难,一个苏-27战斗机师一个月需要一万吨各种物资补给,第三代战斗机燃油消耗量竟然达到第二代战斗机的三倍,每小时耗油2.5-4吨,每飞行100小时,还需要消耗3吨纯度达到99.5%的氮气,一架苏-27战斗机需要的各种保障车多达几十辆,维修设备、零部件体积就达到150平方米,而且其结构复杂、故障不断、零件的可靠性低,维修费用昂贵、返修时间长,部队为此必须进行大量储备十分昂贵的进口零件,导致维修总体成本上涨,

苏-27SK战斗机具备大航程、优秀的机动性能和相当好的外挂能力,尤其适合正处于攻防兼备转型中的中国空军,但是航电系统性能明显不足,只能使用需要战斗机进行照射的R-27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存在着射程近、抗干扰能力差、限制载机机动等局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幻影-2000-5、F-16C/D、F-15三代战斗机已经使用AIM-120,米卡等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苏-27SK战斗机的雷达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及多用途能力也比幻影-2000-5、F-16C/D、F-15这些战斗机稍逊一筹,飞行员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差,座舱界面也不够好,与美国的F一15C和F-16战斗机跨音速可以维持9G过载相比,苏-27SK战斗机跨音速时会下降到7.5G,这个问题在防空时并无影响,但在格斗空战中会被对手利用过载陷阱形成的弱点,同时苏-27SK战斗机只在单轴方向具备电传控制能力,横向采用机械操纵系统,明显限制了格斗机动性。

二:中国的11号工程

苏-27SK战斗机虽然只是80年代初期水平,但远远超过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能力,很多关键项目均无法制造,改进的步伐非常缓慢,最大问题就是中国航空工业与苏联航空体系不同,苏-27战斗机是按照苏联航空体系构建的,想完全复制需要的投入过多、时间太长、难度过大,中国在引进苏-27SK战斗机之前就认识到了这点,但放弃熟悉和简单的米格–29而引进苏-27SK战斗机,就是为了在国内建立三代战斗机的生产装备体系,所以在引进战斗机成品的同时,也引进了生产线,国内装配苏–27SK战斗机也被称为11号工程,背后隐含了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就是从大部件组装开始,分阶段逐步扩大国产比例,最后全面实现国产化后再开始进行改进和功能扩展。

早期的11号工程就是利用俄罗斯提供材料和成品的“组装货",中俄双方关于引进苏–27SK战斗机的组装数量为200架,协议规定俄罗斯200套发动机和机载成品,如果中国无法满足生产速度,俄罗斯将提供成品飞机弥补生产,歼-11战斗机在1998年首飞,次年交付部队,共生产了生产了95架,早期的歼-11A战斗机大部分零部件没有任何改进,几乎完成即落后,俄罗斯并不愿意将某些关键设备的性能一步升级到位,也很喜欢将尚不成熟的产品推给客户,中国就拒绝继续引进剩下的105架组装成品,改为购买100架苏–30MKK/MK2作为补偿,在逐步吃透苏-27战斗机的整套系统之后,全面国产化的歼-11A战斗机也实现首飞,随着苏-27/歼-11系列的大量入役,中国空军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发现这种为冷战大规模交战而设计的战斗机不但航电系统过于简陋,飞机的寿命非常一般,而且只能采用俄罗斯的武器系统,实际使用有诸多不便,

随着逐渐吃透苏-27战斗机和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中国空军开始萌生自行了改进苏-27战斗机的念头,强调依靠自主保障,航空工业又希望获得完整设计生产能力,由于对苏-27战斗机的结构和系统不是很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空军就希望利用西方的电子设备和技术来改进歼-11A战斗机,歼-11B战斗机于1999年开始研制,样机在2003年实现首飞并投产,设计意图并不是提高性能,而是实现彻底国产化,完全摆脱俄罗斯零部件供应上的限制,在不需要引进俄罗斯成品和材料就可实现生产,所以中国航空工业没有选择当年米格-21战斗机的仿制方法,而是利用自己现有的成品和材料进行国产化,对暂时无法仿制或投入过大的部分则通过选择接近或可用部分取代,

在保持苏–27SK气动外形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国产航空材料制造机体,用国产太行发动机替代AL–31F发动机,采用了国产新型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作系统取代原来模拟操作系统,采用复合材料替代苏–27SK战斗机的金属结构,尽可能简化飞机的结构,减小增重,又要确保改进后的重心变化不影响原有平衡、安定和操纵性能,尽可能减少使用配重避免影响速度、升限及起飞、着陆性能,还要尽量减少对于飞机结构线和主传力路的影响,当时国产航空电子系统,国产机载火控雷达有了长足进展,加上国产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也已经定型,为自主生产歼-11B战斗机打下了重要基础,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较多,

歼-11B战斗机最大的改进在于航电系统,整个系统以任务计算机为核心,用1553B数据总线将火控雷达、光电探测系统、外挂管理系统、综合显示系统、惯导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通信、导航、识别系统和电子战系统共享信息和资源,加装国产设备表面看起来简单,实施起来非常复杂,飞机每根电缆通过的信号都有确定的特点,必须了解才能做到新设备和原来系统的协调工作,如全玻璃化座舱通过一个衍射平显和多个座舱显示器来集中显示飞行参数和战术数据,,可以切换显示飞行/作战信息、雷达/电子战、叠加战术信息的数字地图,

自行研制的电子设备集成化和自动化水平也优于苏-27SK战斗机,探测能力达到西方第三代战斗机标准的火控雷达重量也降低约100千克,最大探测距离达到350千米,可以同时跟踪20个目标和攻击其中6个,还装备了技术水平要超过俄制系统的国产新型红外光电前视探测装置,国产MFD-255多功能显示器和火控计算机替代俄制设备要保证新的设备与飞机结构、周围设备、管路和连线的协调才能和原来的设备交联和电磁兼容性,苏州长风科技研制的MFD-255型显示器呈正方形,其周边有20个多功能按键,按键距离较近,很像中国曾经从白俄罗斯引进的MFI-55多功能显示器,并可以使用所有国产导弹武器,歼-11B战斗机的研制目标是达到80%国产率,机体结构轻重量的复合材料替代,但在研制过程中因中国飞机材料和国产航空电子设备突飞猛进,国产率远远超过了预期的比例,国产化达到了90%左右,

三: 歼-11B战斗机的进步

苏-27战斗机的飞行性能与美国F-15C战斗机大抵相当,但机载设备和武器上远远不如,所以中国空军在引进后发现其在空战中有相当的劣势,而歼-11B战斗机与美国F-15C战斗机在机载设备和武器的差异变得很小,整体技术达到21世纪初水平,在空战中完全有能力压制美国的F/A-18E、台军的幻影2000-5、日本的F-15J、和印度的苏-30MKI等作战飞机,成为亚洲最具战斗力的战斗机,这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在完成批次生产后,中国的重型战斗机规模达到近400架,这样大规模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可观的,美军也只有800架F-15C/D战斗机,日本也只有200架F-15J战斗机,印度也只有230架苏-30MKI战斗机,

特别是歼-11B战斗机装有机载实时信息分析系统,自身的雷达也是地面防空雷达网的一部分,飞机下传的数据也让地勤人员随时分析飞机的状态,在空警-2000等预警机装备部队后,以前需要2个歼-7战斗机团才能控制的空域,现在仅需要一个歼-11B战斗机团就能完成,随着歼-11B战斗机的入役,中国空军就可以控制第一岛链内的空中局势,当歼-11B战斗机开始出现在海洋上空时,将成为一种巨大的威慑力量,不过事情并没有想象那么顺利,歼-11B战斗机于2006年装备部队,年产量只有24架,空军和海军航航空兵为了尽早拿到还发生了争吵,最后只能采取均衡交付,

由于太行发动机的研制不顺利,早期的歼-11B战斗机依然安装AL-31F发动机,2011年才有第一批使用国产发动机的歼-11B战斗机交付了,直到2014年才全部换装国产发动机,早期的歼-11B战斗机刚交付就连续两次发生震颤,机头突然前后摇摆,发动机停车的事故,海航和空军都拒绝接收,全部停在沈阳飞机公司一年,直到逐一检查质量解决问题后才装备部队。歼-11B战斗机在2015年又改进成使用X波段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歼-11D战斗机,倾斜安装的2000个T/R模块总功率达6千瓦,探测能力已经可以和美国F-22战斗机的AN/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一较高下,

四:结语

歼11系列战斗机的艰辛的发奋折射出很多令人回味的东西,引进苏-27战斗机后,中国空军的作战观念和作战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刚开始没有引起西方媒体的关注,因为印度在引进了苏-30MKI战斗机和甚生产线后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战斗力大增,更何况中国买了更差的“低档货”,直到歼-11B战斗机和随后的歼-16多用途战斗机和歼-15舰载战斗机出现才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中国空军展示了令西方叹为观止的执行力和惊人的战略欺骗能力,通过对国外技术和经验的消化吸收,几乎从零开始在10年之内完成了重型歼击机的自主生产,避免像印度一样成为世界二流武器的“倾销地”,并通过发展歼11战斗机让战斗机相关技术和成品跨上了新台阶,从而顺利的发展出下一代领先世界的战斗机。对亚洲整体的军事态势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中国开始自行生产4代战斗机,美国空军的“压倒性优势”也走到了尽头,

1.《关于sd高达g世纪f攻略我想说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低档苏-27战斗机在中国的逆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sd高达g世纪f攻略我想说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低档苏-27战斗机在中国的逆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cxvn.com/gl/djyxgl/223956.html